24 2月, 2010

觀《艋舺》以及《投名狀》

  寒假待在台北的那幾天,回高雄前看了《艋舺》;在家裡那段無聊的年假時在電視的電影頻道看了《投名狀》,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片。純粹是就兩部電影作個比較,不是什麼多認真的電影評論文章,只是自己的感想。文章內容有雷,還沒看過或不想看的人請自行迴避。因為記憶的關係,台詞或許跟電影有出入,請別在意。



  之所以會提出來,是因為其中一句台詞。「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兄弟結拜時必要的台詞,接著便是向上天發誓,然後飲下血酒。由於之前看過投名狀的關係,看艋舺時一出現這句台詞,我的腦袋中立即浮現了投名狀的橋段。或許其中差別只在於納投名狀時每人必須各殺一外人作為獻祭,還有「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的橋段。

  所謂兄弟,無非就是「義氣」二字。「意義是三小,拎北只知道義氣」便是艋舺中的經典台詞。有義氣就一定會有背叛,就如有兄弟就一定會有女人,都是小說和電影不變的定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你斷我手足,我穿你衣服;為兄弟可以兩肋插刀,為女人插兄弟兩刀;手足不可斷,衣服天天換。」諸如此類名句層出不窮,只是電影中的男人通常不把女人當衣服一樣天天換,反而都特別專情,例如投名狀中的龐青雲、趙二虎,艋舺中的李志龍、蚊子周以文;而為女人不惜豁出去或是犧牲的情節,在兩部電影中也都可見:龐青雲那句「等我從蘇州回來,娶妳。」說得多麼堅定,也真為此背叛了兄弟(而二虎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背叛了,真慘);李志龍因為狗崽子強暴了小惠而報仇;蚊子和小凝如此相愛而願意等待,都證明了男人其實沒有這麼糟糕,反倒是戲中的女人為了愛情都傻得可憐。

  除了其中兄弟、女人間的情感相類似之外,兩部片中的整個環境背景也有不少相似之處。投名狀中演的是清代太平天國之亂的官兵與賊,艋舺則是台灣八零年代的黑道角頭,表面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卻都有類似的時代隱喻,例如外力的入侵、內部的混亂,當鋼刀遇上槍炮,兩股或數種勢力因為利益衝突而導致的戰爭等等。投名狀「兵不厭詐,這是戰爭」一句也應證在艋舺戲中文謙、和尚調虎離山而把GETA殺了的橋段,也說明若兄弟互相理念不合,不只會造成內部崩壞,波及的範圍之大可能是整個兵營或是角頭。有人說「官兵只是人民認可的黑道」,當初龐青雲的山字營只不過是一群餓壞了的山賊,而廟口和後壁厝的角頭勢力自成一個穩定的治安系統,不管是當黑道還是當兵,黑道需要兄弟,兵營也需要同袍。

  說實在,看黑道火拼或是兵卒戰爭,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艋舺多了份鄉土味和親切感,就像白猴說的:「這就是台灣黑道,俗擱有力。」我的好姊妹阿J說他們連家宗族早期也是角頭,在家邊看艋舺還有三叔現場講解黑話(黑道的用語)和各種兵器(尺二、扁鑽、衝管那些的),真是有如身歷其境。有人批評艋舺和在地的連結關係不強,同樣的情感換了時空背景,只是換湯不換藥,我覺得倒也不至於,畢竟各地還是有各地的特色,每個導演拍出來的感覺也不太一樣,但不知道是否該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陳可辛和鈕承澤兩個導演拍出來的劇情竟還是有多處雷同或是可互相聯想的部分,真是不可思議。

--

  話說我還看了《葉問》,還有《霍元甲》的片段,我覺得兩者到最後的劇情根本就一模一樣嘛,難道中國武術歷史也可以複製貼上抄來抄去,當作消費商品?就連表現手法都差不多,真是太亂來了,除了著重在武打場面之外,可不可以也照顧一下劇情啊?